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洞見

對科技創新的幾點認識

發表時間:2021-09-10 11:11

中國國際經濟咨詢有限公司  人力資本部  張巨峰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和每代領導核心都非常重視科技創新。近期,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發布。基于此,本文從科技、科技創新戰略、促進科技創新引領發展幾個方面談一些粗淺認識,希望能夠抛磚引玉,爲正在或将要編制十四五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的單位提供一點參考。

一 科技改變一切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寫到“在曆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約7萬年前。“認知革命”讓曆史正式啓動。大約12000年前。“農業革命”讓曆史加速發展。而到了大約不過是500年前,“科學革命”可以說是讓曆史畫下句點而另創新局”。科技革命前,幾代甚至幾十代人類的生活差别并不大,你可能和你爺爺的爺爺吃同樣的飯,穿同樣的衣,住同樣的房屋,周幽王戲諸侯的烽火依然在2000年後明長城的烽火台上燃放,傳遞信息,沒有任何改進……。但科技革命後,一切都不同了,500年間,人類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就:嫦娥奔月的神話成爲現實;乘飛機繞地球一圈隻要40多小時;給地球另一端的朋友發信息隻要輕輕一按鍵盤,不出10秒,對方就能收到;無論身在何處,隻要有網絡,就可以和親人、朋友視頻,“天涯若比鄰”不再是詩人的理想;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了幾倍,……。科學革命前的1500年人類生産的商品和服務總和合現值2500億美元,但今天每年人類生産的價值約爲60萬億美元。人類财富的标志不再僅僅是傳統的牛羊、土地、礦山,科技知識、數字信息、系統體系已成爲财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市值前10強上市公司中有5家純科技公司,還有兩家是與科技緊密相關的消費服務公司。科技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改變了人類的财富數量和财富結構,改變了國家和地區的力量對比,未來科技還将進一步改變人類的生活和财富,甚至改變人類本身及人類社會,科技也将改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和國家的競争力。正因爲如此,世界主要國家都将科技創新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二 世界主要國家的科技創新戰略
 (一)美國的科技創新戰略二戰期間及戰争後,美國網絡了世界上許多優秀科學人才,開發的原子能技術、航空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爲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助力美國進入了高度現代化的發展階段。美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根據技術進步、世界格局和國家戰略制定相應的科技創新戰略。1994年和1996年,美國先後發布《科學與國家利益》和《技術與國家利益》兩份報告,分别提出了美國科學發展的五大目标和技術發展的五大目标以及實現這些目标的政策建議。

表1:美國創新戰略報告

WPS圖片-修改尺寸表1.jpg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網站

2009年,美國發布了創新戰略,确保美國持續引領全球創新經濟、開發未來産業以及協助美國克服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困難。2015年10月底,白宮再次發布《美國創新戰略》,力挺先進制造、精密醫療、大腦計劃、先進汽車、智慧城市、清潔能源和節能技術、教育技術、太空探索、計算機新領域等9大戰略領域。

美國也着力支持技術的商業化,美國政府先後頒布了《國際技術轉讓與促進法》、《聯邦技術轉讓商業化法》、《技術轉讓商業化法》等,爲技術成果的商業化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日本的科技創新戰略

日本是全球科技創新最爲領先的國家之一,1995年,日本頒布了《科學技術基本法》,将“科學技術創造立國”作爲基本國策。此後,基于日本科學技術發展實際,按照國家經濟需求和創新發展趨勢,結合科學技術專長全力推進技術革新和突破,連續出台了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确每個階段攻關目标和任務;2014年開始每年出台《科學技術創新綜合戰略》。

表2:日本創新戰略報告

WPS圖片-修改尺寸表2.png

日本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類似于我國的五年規劃,是重點項目的推進實施方案;《科學技術創新綜合戰略》是國家創新戰略的階段性規劃,兩者共同支撐日本的“科技創新立國”戰略。

除此之外,日本還制定了一些專項科技計劃,比如《原子能研究、開發及利用長期計劃》、《日本生物技術戰略大綱》、《電子日本計劃》、《宇宙開發基本計劃》、《材料納米技術計劃》等等。

(三)德國的科技創新戰略

德國曆史上就是一個非常注重科技創新的國家,兩德統一後,德國政府更是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科技創新的戰略規劃,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科技管理體系和研發體系,德國重新成爲科技大國和創新強國。

表3:德國創新戰略報告

WPS圖片-修改尺寸表3.png

德國不僅制定了連續系統的創新戰略和創新政策,還構建了完善的研發體系,既有分工明确、統籌互補、高效運作的多層次公共科研體系,又有一批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企業,還有一批對政府資助科技項目的立項進行評估和監督管理,爲企業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信息咨詢和職業培訓服務的中介機構,四位一體,組成了德國強大的創新體系,将德國打造成了創新強國。

(四)我國的科技創新戰略

新中國的科技事業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和每代領導核心都非常重視科技創新,毛澤東主席提出了“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1956年,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口号;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1978年,中央召開全國科學大會,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1995年,中央召開全國科技大會,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胡錦濤同志指出“堅持把科學技術擺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2006年中央召開全國科技大會,确立了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在科學家座談會強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建國以來,中央政府多次制定中長期科技規劃,明确各曆史發展階段的目标和任務。

在中國共産黨的正确領導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艱苦奮鬥、不懈努力,中國科技實力伴随着經濟發展同步壯大,實現了從難以望其項背到跟跑、并跑乃至領跑的曆史性跨越。中國已成爲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并正向着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标闊步前進。但是,我國科技領域仍然存在的基礎科學研究短闆突出,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在一些關鍵領域還存在卡脖子的地方,芯片禁運事件即是最好的例證。特别是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西方國家對我國科技創新和高端人才引進的封鎖打壓将成爲常态,對我國科技創新,産業前沿、共性技術基礎問題的研究與解決都提出了新挑戰、新任務、新要求。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中将創新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總目标和指導方針之後,專成篇幅規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的藍圖,明确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爲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迎接新挑戰、新任務、新要求指明了方向。

三 促進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

(一)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态圈是促進各方能力提升的必要條件

“科學需要的不隻是研究本身要有進展,更需要科學、政治和經濟彼此強化。如果沒有政治和經濟組織提供資源,科學研究幾乎就不可能成功。反過來說,科學研究也爲贊助者帶來新的能力,讓他們能夠取得新的資源,而部分就會用來研發新的能力”。中國古代道士煉丹無意發明的火藥,由于沒有得到政府和經濟體的支持,曆經多代,依然是煙火雜技的道具和爆竹的原材料,清朝以前的曆朝曆代并未沒有從火藥的威力中提升國家的實力;而政府耗資20億美元,組織10萬多人,動員最優秀科學家參與的曼哈頓計劃不僅盡早的結束了戰争,也爲原子能應用奠定了基礎,靠着相關研究,美國得以興建核發電廠,爲産業提供廉價的電力,爲美國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提升貢獻了力量。兩個例子充分說明科技創新不僅僅是科技部門的事情,政府、企業、資本在創新活動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是創新生态圈不可或缺的要素。科技創新生态圈中的每個角色要發揮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才能使生态圈良性循環:

政府要引導創新。政府在制定政策、引導基金、戰略性技術研發投入、公益性項目、新技術應用等方面要發揮主導作用,而不過多地介入和幹預微觀的創新活動,給予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更加自由的氛圍和更加寬松的環境。

市場是科技和經濟活動相結合的橋梁和紐帶。科技發展的不确定性、颠覆性和積累性的特點,和市場需求多樣化的特點決定了這兩者有機結合的關鍵因素是市場。市場競争要求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必須能夠轉化爲企業在市場上的競争力,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科技與經濟的結合,要相信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

科技回饋市場和政府。在科技創新生态圈中,政府發揮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科技自然而然會回饋企業、回饋社會、回饋政府。華爲公司從一個代理商經過30多年持續不斷的高比例研發投入,成爲年營收近9000億元的世界公司,創造了數十萬的就業崗位和每年數百億的稅收,是科技回饋社會的最好例證。

圖1:科技創新生态圈

WPS圖片-修改尺寸圖1.png

(二)科技創新主體應在創新鏈中有分工和側重

科技創新是将科學研究成果實用化、市場化的過程,創新鏈一般分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市場化幾個階段。不同的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的階段應發揮不同的作用。

圖2:科技創新鏈中的分工與協作

WPS圖片-修改尺寸圖2.png

基礎研究是沒有明确的、可預見的産品或工藝用途或效用 ,旨在探索新的科學原理,了解某種現象和試驗的潛在基礎,具有低程度的獨占性而且志在長期回報的研究。基本功能是緻力于科學原創,研究方向以探索重大科學問題爲導向;成果産出方面,要解決重大科學問題、開辟新的研究方向、造就國際一流科學家、提出産生重要影響的前瞻科學思想,形成新理論、新方法。其職責應由一流研究型大學和國家級研究機構承擔。

應用基礎研究是指那些方向已經比較明确、利用其成果可在較短期間内取得工業技術突破的基礎性研究。其基本功能是緻力于技術原創,獲得應用原理性新知識。成果産出方面,要發明重大科學儀器、創新重大實驗方法、突破重大關鍵核心技術,造就一流戰略科技專家,形成具體領域的科技論文、專著、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等。應用基礎研究是産學研的結合點,行業類大學和行業研究機構應是應用基礎研究的主要承擔者,企業和研究型大學、國家級研究機構輔之。

應用研究旨在将産業共性技術知識進行特定的市場應用,專用性強且能産生短期回報。其基本功能是服務經濟發展,堅持需求導向,瞄準帶動産業升級、突破瓶頸制約的技術方向;成果産出方面,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形成新工藝、新标準、新方法,造就一流科技專家和工程技術專才。應用研究也是産學研的結合點,行業類大學、行業研究機構和企業應是應用研究的承擔者。

技術開發是把研究所得到的發現或科學知識應用于産品和工藝上的技術活動。其基本功能是以市場爲導向,爲生産新的産品、裝置,建立新的工藝和系統而進行實質性的改進工作。成果産出方面,要能産生新産品、新工藝、新市場,要能孵化新産業、新企業,造就一流工程技術專才。企業應是技術開發功能的主要承擔者,行業大學、行業研究機構輔之。

(三)重大科技專項是促動發展的牛鼻子

重大科技專項是科技創新促動發展的牛鼻子,能夠以局部突破帶動全局躍升實現國家目标,有效帶動相關學科、技術和産業的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國際地位,振奮民族精神。自美國實施“曼哈頓工程”以來,歐洲、日本、韓國等紛紛圍繞國家目标組織實施重大科技計劃,發展重點已從軍事領域拓展到經濟社會領域,比如美國的國家納米計劃、歐洲的空中客車計劃、日本的VLSI計劃等。我國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雜交水稻等爲代表的若幹重大專項的實施,對整體提升綜合國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重大專項不僅能夠整合科技資源,有效解決制約發展的重大瓶頸技術難題,還能培養科技領軍人才,建設高素質的創新人才隊伍,兩彈一星功勳們造就了偉大的工程,同時偉大的兩彈一星工程也成就了他們。

重大科技專項一般是體現國家意志的戰略性項目或解決與民生密切相關問題的項目,它們投資巨大、規模龐大、牽扯的科研資源廣,甚至是跨部門、跨地區的協作,同時項目風險也大、經濟社會效益大、影響面大。科學的選題、有效的組織管理是關系到重大專項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在選題方面,不僅要征詢科學家的意見建議,也要征詢企業家、戰略學家、未來學家的意見建議;要深入不同專項達成的目标、研究内容、技術路線、重大專項的生命期等,針對性制定組織管理模式。重大專項的組織管理模式有聯合研究、項目制和企業法人制等模式。雖然組織管理模式有所不同,但基本原則應該是體現國家戰略或者公共産品的屬性強或者基礎研究的重大專項,政府參與就應該越深;越是貼近市場貼近應用的項目,市場經濟體參與的就應該越深。

圖3:科技重大專項參與深度示意圖

WPS圖片-修改尺寸圖3.png

(四)将科技園區打造成引領區域發展的新引擎

科技園區是随着世界經濟結構的重新調整,傳統工業逐漸退出曆史舞台,高科技工業迅速發展而興起的,是區域發展的新引擎和産業的新動能。世界最著名的科技園區矽谷最早可溯源至1891年,那年斯坦福大學成立,此後圍繞斯坦福大學及其科研成果、斯坦福大學校友及其科研成果,矽谷一路開挂,目前擁有超過100萬的科技人員,年産值超過7000億美元,孕育了包括蘋果、谷歌、英特爾、惠普、思科、甲骨文、IBM等在内的大批知名高科技公司,已形成微電子産業、信息技術産業、新能源産業、生物醫學産業等産業集群。矽谷的成功歸因于:一是抓住了信息技術的曆史機遇;二是對失敗的容忍和開放性的生産結構;三是龐大的風投結構保證了初創企業從技術到市場邁出最關鍵的一步;四是有一套完善的鼓勵創新、保護創新的法律體系。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以來,我國也創辦了許多科技園區,湧現出像北京中關村、深圳高新區等一些有相當知名度的科學園區。但一段時間以來,把科技園建設當作房地産開發,使得一些科技企業從科技創新的主體,演變爲科技地産新軍。

科技園區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科技園區的建設發展承擔着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的創新驅動、産業升級的戰略實施,科技園區應該具有聚集、吸納科技創新資源的功能;具有将創新能力輻射至科技園區周邊的功能;具有制度創新的功能;具有通過産、學、研、住結合,擴展城市空間、提升城市品質的功能;還具有向城市其他功能區發揮示範作用的功能。每個城市或區域應根據當地的資源禀賦,打造各具特色的科技園區,而不應将科技園區當做套利的工具。

圖4:科技園區功能圖

WPS圖片-修改尺寸圖4.png

 


參考資料

[1] 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

[2] 馮身洪 劉瑞同 中國軟科學2011期第11期,82-91

[3] 招富剛 關皓元 重大科技專項的三種組織管理模式

[4] 黃玮 對标美國矽谷打造中國矽谷,深圳創新如何蝶變?

[5] 世界主要國家的科技創新戰略

 

 

洞見推薦